人才培养
官网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一次课堂教学的全面检阅--我校2012年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12-12-18    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10月24日至11月30日,我校举办了2012年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本次大赛旨在倡导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充分调动广大青年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

大赛历时一个半月,专家评审组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听取参赛教师说课、检查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集中评议、学生评教、量化科研成果等形式对参赛选手的教学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综合评价。最终,王华等11人获得一等奖,于展东等9人获得二等奖,康凯等10人获得三等奖,文学院等6个学院获得集体组织奖。

常态显本领

在文学院C0214教室,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2级1、2班的学生正在上《世界电影史》课,任课教师马娜讲授的是第五章: 《第一次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一切与平常无异。不同的是,台下除了学生之外,多了几位特殊的“听众”: 既有我校教学督导组的评委,也有亲自前来旁听的校领导,还有教务处领导、文学院院长、教研室的主任和教师代表。

下课后,完成了课堂教学的马娜在会议室向评委们进行简短说课,介绍她对《世界电影史》这门课程的学期课时安排、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以及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反思。与此同时,50多名学生每人都领到了教务处提前准备好的学生评教卡,对马娜老师课堂教学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务处在组织这次比赛时特别强调: “要让参赛的教师以常态的课堂教学面貌参赛,不为比赛而刻意选择自己擅长的讲授内容”。于是,赛场就设在教师日常上课的教室,讲授内容也是随课程进度而定。有了这样的要求,在整整两周的时间里,包括校领导、教学督导组成员、特邀评委在内的评委组成员,每天都要穿行于不同的学院楼之间流动听课。

就是在这个教学的常态舞台上,我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或以专业知识的精准把握,或以激扬流利的口头表达、或以娓娓道来的从容稳健、或以灵活机变的授课方式,博得了专家和评委的认可与称赞。看了选手们的表现,一位评委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辞: “后生可畏!他们肯定会比我们提早十年评上教学名师。”

创新是亮点

出现在今年教学技能大赛讲台上的,都是年轻的面孔。

据教务处副处长郑旻介绍,我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目前已占教师总数的40%,他们是学校未来学科专业建设的主力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是提升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考虑,学校研究决定,革新原有的评选机制,本次教学评优不再面向全体教师,而是针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评选。

记者从一份曾经被四易其稿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中看到了本次大赛的两个特点: 从内容上看,有“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基本功”、“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效果”四个大类共16项,以100分为满分,单项分数的权重细化到了最小一项只有4分--细,这是其一;从比重上看,“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模式创新”这两项的分值就占了六成,尤其“教学模式创新”占35分--侧重创新,这才是本次大赛最大的亮点。从青年教师在比赛时展示出的各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创新中,记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获得一等奖的商学院青年教师田园参赛时轮到了讲《营销公共关系》这门课程的“公共关系调查研究”一章,她巧妙地把西安世园会的案例引入了课堂,以世园会前期的调查研究和最后形成调查报告为例,为学生做案例分析。她还精心设计了危机公关的情节让学生上台表演--一位外地游客在西安旅游时受伤,直接找到了市长,恰巧这时候记者也来采访,市长如何应对?通过课堂模拟,既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又使课堂内容紧密联系西安这一旅游城市的地方特色,在实践中强化了学生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校长徐可为教授在课后给予了这堂课高度评价: “我是学理工科的,听文科的课并不多,但是这堂课给我的印象很深!”

课堂看教学

一位参赛老师对记者说: “原以为来听课的只有督导评委,没想到徐校长也来了,当时一下子变得很紧张,可徐校长并没有像其它评委那样坐前排,而是坐在最后一排,在我讲课的整个过程中,他都没有用目光审视我,而是一直低着头做笔记,这让我在讲课中心态得到放松。当评委提问的时候,我从他提的问题中惊讶地发现他几乎认真听了我讲的每一句话。当时我真的很感动……”

据教务处工作人员介绍,在整个比赛期间,作为竞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徐可为校长、耿占军和韩权副校长都多次走进教室听课,并参与了说课评课环节。能在百忙之中深入到课堂,足见学校领导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和对青年教师所寄予的殷切希望。

随着听课的不断深入,比赛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已经从评价老师这一层面,上升到了评价一门课程的设置,乃至一个学科的建设。

当马娜讲完《外国电影史》后,有评委提出“给大一新生讲授生涩的国外电影史,对于这些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电影、文学和艺术知识的储备都不一定能够达到可以接受这门课的程度,那么在大一就开设这门课程是否合理呢?”

文学院院长梁瑜霞则表示: “这个专业的学生是以艺术类为起点招收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实践性的要求特别强,反而对电影史这样的基础知识不是很在意。一堂课要上得精彩,除了有优秀的老师,更需要高素质的学生,这也是文学院在下一步艺术类招生中决定增加文化课分数比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为期两周密集的听评课过程中,类似的讨论天天都在进行。

只有走进了课堂,才能真真切切了解一堂课的问题所在,也只有走进了课堂才能看到课堂教学背后所深藏的教育教学和学科专业建设弊端,因为这些都会在课堂这个最终的输出端上反映出来。

功夫在场外

在11位一等奖获得者中,有3人来自商学院,商学院领导表示,这得益于学院长期以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这一优秀的传统。比赛的结果毕竟会有一定的偶然性,而真正的功夫应该体现在赛场之外。

在比赛中有上佳表现的范雪峰老师,他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这门课的教材是他自编的,平时的学习钻研,使他的研究非常深入;青年教师何薇自幼就学习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讲《书法》课程时,她总是能在赏析书法作品的同时,娓娓道来一篇书作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受益匪浅;康凯和李曜良老师的“双师型”人才身份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了优势,他们能将自己在企业挂职锻炼中得到的经验很好引入课堂教学中;讲授《大学英语》的王瑞老师逻辑非常清晰,通过逻辑思维的把握教会了学生轻松学习英语的方法;在《化工机械》课堂上,石奇老师通过她自制的精彩动画课件,把机械压力装置受压前后的一个动态变化实景模拟出来,效果直观生动,使学生们不易理解的难点迎刃而解……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说,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把握好三点: 首先,要坚持德育为先。其次,要坚持能力为重,在”五性“上做文章,一是注重实践性;二是注重创新性;三是注重综合性;四是注重开放性;五是注重选择性。第三,要坚持全面发展。”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五性”的要求,正是我校这次比赛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