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学院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市政府举办、省市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设立的陕西师范学堂,其校址前身是始建于1609年的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先后由西安大学、西安师范专科学校、西安教育学院、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和西安师范学校合并而成。
学校2014年成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设站单位,2018年获批为“省级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24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等称号,多次荣获西安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
学校现有高新、关中书院和太白三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中高新校区为主校区,集教学科研、行政服务与文化生活于一体,融合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风格,具有“外显现代气象,内蕴书院风骨”的独特气质,成为彰显学校创新精神与人文底蕴的文化客厅;关中书院校区地处关中书院原址,是全国罕见仍在办学的“活着的书院”,文脉绵长,院内古木参天,钟灵毓秀,冯从吾曾赞其“松风明月,鸟语花香,令人有春风舞雩之意”;太白校区现为继续教育学院驻地,秉持服务终身教育理念,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培训,通过特色项目为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积极赋能。
学校秉承关中书院“敦本尚实,崇真践履”的文化内涵, 弘扬“重德、笃学、躬行、崇高”的校训,践行“最懂西安”的办学理念,坚持“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立足西安、面向陕西、服务社会”的服务定位,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如外交部原副部长符浩、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北京大学教授窦尔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著名摄影家柏雨果、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陶建刚等。学校赓续百年师范薪火,为陕西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幼儿与小学教师,被誉为“陕西幼儿教师和西安小学教师的摇篮”。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000余人,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857人。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4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90%以上。现有硕士生校内指导教师86人,行业指导教师63人,柔性引进荣誉教授、特聘教授、学科首席专家等26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领军人才、省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15人,省级师德示范团队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7个、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4人、陕西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支;市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7支;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4个、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青年科技新星7人,秦创原“校招共用”人才1人,省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2人,西安市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学校坚持“师范做优、文史做强、工管做特,理科强基”的学科专业定位,共设有14个二级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本科专业。目前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拥有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政示范课、特色线上课、一流课程等93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6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0项。建有5个现代产业学院,涵盖数字产业、智能制造、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医药、养老服务等领域。
学校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作为西安市秦创原梧桐树科转联盟理事长和总平台单位,构建“线上+线下”应用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服务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试点高校、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西安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示范高校、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校成果与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省、市两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建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建有西安文理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并设有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学校以服务西安为使命,紧密对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重点产业链需求,通过实施“七个五”工作举措,构建了“政校企互动、产学研用结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不断促进校城融合发展。政校企共建有生态西安研究院、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西安实践研究院、乡村振兴西安实践研究院、陕西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研究中心、西安廉政研究中心、西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西安市(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西安秦岭研究院、西安市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等近30个研究机构;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省地质调查实验中心、西安市表面工程与再制造科普基地、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基地、西安市警示教育基地、西安市干部教育培训文理学院基地、西安市服务贸易创新研究中心、智慧旅游研发中心等70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此外,中国王维研究会、陕西省纳米科技学会、陕西省植物学会兰花分会、西安经济数学学会、西安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西安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等9个专业学会挂靠我校。
学校落实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要求,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有陕西省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等29个国家及地区的78所高校、研究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泰国瓦拉亚隆宫皇家大学共建“一带一路”学院,与泰国斯巴顿大学、日本京进教育集团等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海外教育实践基地,以国际创新课程(ICC)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与国(境)外高校交流与合作。学校现有来自哈萨克斯坦、泰国等6个国家155名国际留学生。举办的“语言文化研究国际论坛”“西安国际大学生夏令营”等交流活动,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要求,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113463”战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凝心聚力,追求卓越,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成“最懂西安”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025年5月底更新)